service.ianthro.tw
| 未註冊,
[會議]

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2010年第三屆年會

會議主題:艱困時局下的人類學
時 間:2010年10月2-3日(星期六、日)
主辦單位: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人類學門(合辦)
主辦地點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
網 址:http://www.taiwananthro.org.tw

線上報名

1. 報名時間:即日起至99年9月15日止,依報名先後順序辦理。
2. 報名方式:採傳真FAX:02-27855836 、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 、線上報名。
3. 如需於會議期間住宿,本會可代訂中研院活動中心
報名期限:2010/08/19 至 2010/09/15

議程

2010/10/02

1st conference room
R2319
R2420
R2320
08:30-09:00
09:00-10:30
10:30-10:40
10:40-10:45
10:45-12:00
12:00-12:10
12:10-14:00
14:00-15:30
15:30-15:50
15:50-17:20
17:20-17:30

報到 (大廳)

面對災難:知識、觀點、與論述的交鋒場域(I)

Organizer: 郭佩宜
  1. A Circle of Nations: Indigenous Worldviews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
  2. 「人造小島好比一艘船」: 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人的災難記憶地景與人群移動
  3. 原住民聚落之遷移與災後重建:那瑪夏鄉的例子
  4. 家在山的那一邊?:莫拉克災後瑪家農場的地景衝突

巨變中國的比較研究:「藏彝走廊」的地方社會

Organizer: 劉紹華
主持人: 黃樹民
  1. 搶救「落後」五十年:從麻風病看中國社會與衛生醫療變遷
  2. 神物地景與現代生態部署:中國雲南與緬甸邊境的南傳佛教村寨
  3. 藏彝走廊原住民族群分佈與環境之關係--以丹巴地區嘉絨藏族之土地利用為例
  4. 雲南麗江拉市海溼地的生態保護變遷

Blurred Boundaries and Changing Beliefs: Religion on the Ground in Taiwan

Organizer: Geoffrey Voorhies
主持人: 林瑋嬪
評論人: 張珣
  1. Ritual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Earth Gods in Northern Taiwan: The Foot Soldiers of Progress
  2. The Butcher in the Buddha Hall: on local religion and the Longhua sect
  3. 神話、宗教與衝突:大灣村的宗教變遷
  4. 臨水夫人信仰的延續、變遷與想像─以古田臨水宮為例

coffee break (大廳)

面對災難:知識、觀點、與論述的交鋒場域(II)

Organizer: 郭佩宜
  1. 人類學與歷史學者在八八水災後小林重建的角色
  2. 全球氣候變遷、在地災難管理:一個泰雅族災難生態知識的研究
  3. 災難、重建與規範中的時間之謎
  4. 災難社會與社區詮釋:高雄縣旗美地區「八八水災」後之組織性學習
  5. 莫拉克風災的道德論述:一個生態政治學的分析

巫師與現代危機應變

Organizer: 胡台麗 劉璧榛
主持人: 胡台麗 劉璧榛
  1. 宗教與女性的邊緣化?—里漏阿美變遷中男性巫師的消失
  2. 從「邊緣」到「中心」︰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儀式實踐
  3. 災難與巫師:九二一災後之邵族巫師
  4. 祭師面臨傳統喪禮的危機與應變
  5. 阿美族太巴塱祖屋重建之巫師參與

社會動盪中的當代宗教性

Organizer: 鄭瑋寧
主持人: 鄭瑋寧
評論人: 蔡怡佳
  1. Existence and Religiosity amid Economic Turbulence: A Case Study of the Austronesian Rukai, Taiwan
  2. 印尼萬鴉佬華人社群之宗教實踐
  3. 無法承載意義的語言:談靈恩運動中意義的生產與翻譯
  4. 身體做為靈界戰爭的戰場:以屏東萬金的靈恩運動為例

聽我的總沒錯(國科會計畫申請說明會)

主持人:黃樹民所長
與談人:傅仰止(人文處處長)、林淑蓉(學門召集人)

宗教與災難

Organizer: 張珣
主持人: 張珣
  1. 孤魂的「土著化」與「祖先化」:台灣與新加坡移民社會身份認同的比較研究
  2. 瘟疫論述與社會再生產:災難與宗教實踐的文化邏輯建構
  3. 送肉粽與路祭:鹿港送煞
  4. 進香做為異質空間:白沙屯媽祖信仰之敘事、記憶與實踐

「界域」人類學(I)

Organizer: 何翠萍
主持人: 何翠萍
評論人: 李威宜、蔣斌
  1. 「三教九流」與檳城姓氏橋:談一個邊界的過去與現在
  2. 士林「挽面街」:談挽面攤販的職業空間
  3. 大船不入港-掛斷後的行動策略
  4. 社區總體營造與南方澳漁港
  5. 食物的正義?初探台灣公平貿易與有機農業的消費意識

人類學與實踐

主持人: 邱韻芳
  1. 人類學可以是什麼?人類學者的社會實踐與道德關懷
  2. 全球化風險下的「理性」的戰爭:Native Nawiat人類學家的觀察視野
  3. 服務、學習或觀光:當人類學家遇上大專山地服務團
  4. 民俗學在台灣的應用與展望

coffee break (大廳)

疾病/醫療與社會受苦:從經驗主體到政治經濟學的人類學探究

Organizer: 林淑蓉
主持人: 吳燕和
評論人: 周仁宇
  1. The Illness Representations of Liver Diseases in Truku Society
  2. 從嬰幼兒高死亡率談侗族女人受苦的根源
  3. 精神症狀、社會苦難(social suffering)與疾病主體 – 一個「被害妄想」個案的分析
  4. 身體與自我:台灣乳癌女性的醫療人類學研究
  5. 身體,敘事主體與疾病的自我:以早期精神分裂症為例

「界域」人類學(II)

Organizer: 何翠萍
主持人: 何翠萍
評論人: 司黛蕊、魏捷茲
  1. 「藏文化圈」與「(西)藏性」的反思:一個比較研究的嘗試
  2. 嘉義市八家將角色與扮演的多元男性氣概
  3. 從「野人」到「目瑙」:中英馬嘉理事件與中國景頗族的形成
  4. 當代雲南德宏傣族孔雀舞表演型式的變遷
  5. 當代麗江大研鎮婦女化賩:一個性別化集資結群的例子

經濟與現代性

主持人: 莊英章
  1. 「人價」幾何?十九世紀屏東高樹的財產與物權觀
  2.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Pyanan部落產業與發展族裔經濟之可能性
  3. 撈蜆人家:以Naganivatu村婦女的經濟活動看斐濟的性別與階序關係
  4. 當祖靈祭成為OT案
  5. 菜市場的金錢與人生:以台中菜市場的價值轉換之建構為例

慈善援助的應用人類學視野

Organizer: 許木柱
主持人: 許木柱
  1. 印尼紅溪河整治的傳播效應
  2. 印尼紅溪河整治的宗教會遇
  3. 雅加達大愛一村的教育效應
  4. 雅加達大愛一村的族群經驗

大會business meeting/reception (大廳)

2010/10/03

1st conference room
R2319
R2420
09:00-10:30
10:30-10:40
10:40-10:45
10:45-11:10
11:10-12:10
12:10-14:00
14:00-15:30
15:30-15:50
15:50-17:20

人類資源與人類學資源論說--西南中國與大陸東南亞的事例

Organizer: 謝世忠
主持人: 謝世忠
  1. 「雲南村」觀光資源的漢/異文化展演
  2. 水來水去水資源---- 寮國人的濕漉生活劇碼
  3. 識∕相:雲南的民族博物館影像資源之文化展示
  4. 默聲的反動資源:來自緬甸民間的thangyat儀式反叛

「把人類學家帶進來」:公共人類學在台灣的芻議

Organizer: 容邵武
主持人: 蔡篤堅
評論人: 蔡篤堅
  1. 人類學家的位置:公共性及社區的私密關係
  2. 新生活的哲學家 -- 以精神病患為師
  3. 民族誌影展在台灣:人類學學識、影像的展演╱介入與公共化策略
  4. 課堂如田野:以導論與通識課程做為公共人類學實踐

感同身受:日常生活的身體感

Organizer: 余舜德
主持人: 余舜德
  1. 上海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城市集居形式蛻變中的身體經驗
  2. 從感官經驗到日常生活身體感的研究
  3. 日常生活中『虛』的身體經驗
  4. 煩悶與苗人遊方的日常
  5. 靈感與日常生活:日常與超常之交互閱讀

coffee break (大廳)

Dr.Gallin夫婦:回顧臺灣研究六十年

主持人:黃樹民所長

「研究倫理委員會(IRB)制度人類學經驗與意見」座談

主持人:余舜德
引言人:陳東升、朱瑞玲、劉紹華

環境人類學(I)重返自然的技術實踐與環境論述

Organizer: 李威宜
主持人: 陳中民
評論人: 陳中民
  1. 從化學世界重返自然世界:島嶼工程師所實踐的綠色文化
  2. 從資源中拯救自然?從有機農業與農業工程技術看環境與技術的邊界
  3. 製造『生態』:馬祖列島戰地治理的環境中介
  4. 農村作為一種志業:友善耕作在宜蘭初探

文本與教育

主持人: 劉斐玟
  1. Maolah kako mimali!原住民教育體制的評核、汰選與分派
  2. Text, Practice, and Life Narrative:Bridal Lamentation and Daughterly Filiality in Changing Rural China
  3. 對“阿佤理”文本的解讀
  4. 生手到專家:身心關係的兩種模式

身份認同與主體性(I)

主持人: 宋秀環
  1. National Identity in Hard Times: the dilemmas and political struggle of the citizenship in multicultural states Malaysia
  2. 抗爭與和平─沖繩社會運動中反抗的主體性
  3. 王者再臨:世宗大王、韓國的文化國族主義與去殖民化
  4. 霧社時事件以後:從對事件的認識與認同談起

環境人類學(II)生態與知識:環境變遷下的在地行動

Organizer: 李威宜
主持人: 紀駿傑
評論人: 紀駿傑
  1. 「活在遺址上」的花蓮都會地景:區域博物館史、史前感觸與在地生態知識
  2. 土地堅硬如水泥、金錢實在卻如流水:國家工業、區域環境與原住民土地權在太魯閣區域間「發展」的競爭腳本
  3. 城市日常生活與公共性的形成:以台灣中型城市為例
  4. 宜蘭梅花湖沉積物中1350年來的古氣候變化紀錄
  5. 從「漂流木」到「消波塊」:從兩起事件談都蘭部落阿美青年的環境意識與行動

歷史與文化的再現

主持人: 李匡悌
  1. "Satan's Birds Are Flying": Christianity, Headhunting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 among the Bugkalot/Ilongot
  2. 以移動的人與物分析「大館帶小館」內的權力網絡關係
  3. 傳承與斷裂:再看恆春半島史前石板屋遺址的聚落、家屋與人
  4. 文化縫隙和政治抉擇─大湖義民廟的當下行動與歷史形塑
  5. 館藏原住民文物的歸還問題

身份認同與主體性(II)

主持人: 童元昭
  1. Characterizing Marginality: Designer Toy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
  2. 作為交界場域的「現代性」:往返於沖繩八重山群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
  3. 跨越家、跨越社群的小孩:大溪地收養研究